第1371章 兵来将挡,八年骨结核加老鼠打洞(二合一章)
反正这个汪真林确实是不对劲。
廖主任从方言他们的对话里也能够感觉出来,毕竟他之前也是在香江搞情报工作的,一般人只要是和他说上几句话,还是能够感觉出来的。
汪真林明显是遮遮掩掩的心里面藏着事儿。
加上陆东华提起过的事儿,廖主任就不得不上心了。
宴席还在进行,廖主任借去洗手间的空隙,找到在宴会厅外等候的秘书高寒,脸色严肃地吩咐:
“你现在就联系津门老中医协会,找当年在码头行医的老中医核实两件事。第一,四十多年前有没有一个叫‘汪真林’的中医,当年是不是总跟着不三不四的人混;第二,核实他当年有没有投靠日本人,在日占区开诊所、收集中医资料的事。”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查一下1953年前后,有没有一个叫‘约翰’的美国商人在津门、香江、日本横滨一带做进出口生意,重点查他有没有带过一个中国中医去日本。要是查不到‘约翰’的真实记录,汪真林的故事就更站不住脚了。”
高寒连忙掏出笔记本记下,点头应道:
“我今晚就联系津门那边,争取明天一早有初步消息。另外,要不要安排人留意汪真林的行踪,看看他接下来会接触哪些人、去哪些地方?”
“要!”廖主任果断点头,“安排两个可靠的人,别跟太紧,避免打草惊蛇,重点看他会不会去协和、研究所,或者接触其他侨商聊中医相关的事。一旦有异常,立刻汇报。”
廖主任回到座位时,方言和陆东华正低声交流着对汪真林的疑虑。他坐下来,悄悄给两人递了个眼神,示意“已安排调查”,随后笑着开口:
“你们别太担心,高寒已经去联系津门那边了,最多两天就能有消息。不管汪真林到底有什么目的,咱们先稳住,按原计划来。”
陆东华点点头,低声说:“我倒是不怕他耍样,就怕他借着‘侨商中医’的名头,在外面招摇撞骗,影响方言的名声,或者给研究所、医院添麻烦。”
方言也补充道:
“我明天去医院后,会跟分诊台和病房护士打个招呼,要是汪真林以‘交流’的名义找过来,先跟我说一声,我再决定见不见。研究所那边我也会跟贺普仁说,不让他随便进核心区域。”
廖主任赞许地看了方言一眼:“就该这么办。咱们先按‘普通侨胞’的身份对待他,不主动招惹,但也绝不放松戒备。他既然敢回来,或许有依仗,但只要咱们掌握了他的真实底细,就不怕他翻出什么浪。”
宴席接近尾声时,汪真林过来跟廖主任、方言等人道别,脸上依旧挂着客套的笑容,却没再提“旧识”“中医交流”的事,只是简单说了句“下次再聊”,就匆匆离开了。
看着他的背影,廖主任低声对方言和陆东华说:“他应该也察觉到咱们在留意他了,接下来会更小心。咱们等着津门的调查结果就行,不用主动跟他接触。”
方言他们两人点点头,之前这事儿也不是没有经历过,现在面对着这种事儿也不是很慌,甚至有种想知道对方到底是想干什么的想法。
现在虽然已经在和日本搞好关系了,但是并不代表手里的秘方能够送给他们,也并不代表能够纵容他们搞小动作。
反正方言他们心里有数。
往回走的路上,陆东华想起之前方言外公家那位“间谍亲戚”,忍不住感慨:“这些年总有人打着‘中医’‘侨胞’的幌子来套资源,还好咱们有过经验,没那么容易上当。”
方言也认同:“越是说得天乱坠、刻意攀关系的,越要小心。咱们手里的方子、诊疗技术,是用来治病救人的,绝不能让别有用心的人拿去做文章。”
这点两个人都明白的很,现在方言手里还不止是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治疗方案,还有其他病症的同样也不少。
就比如完全体的攻癌夺命汤。
甚至治疗狂犬病的下瘀血汤没有什么好藏的,方言也不太想给日本人。
回到四合院,方言把汪真林的情况跟老胡简单说了说,从宴会上的可疑表现,到廖主任安排的调查,再到对核心中医资源的防备,一一讲清。
老胡听完,放下手里刚拼了一半的玩具,当即说道:
“我在香江、日本都有生意上的朋友,尤其是横滨那边,有几个华人商会的熟人,或许能查到汪真林在日本的真实行医情况,还有那个叫‘约翰’的美国商人到底存不存在。”
方言眼睛一亮,连忙点头:
“那太好了!你的渠道比官方快,而且能查到一些咱们不方便接触的信息。比如他在日本开诊所的具体地址、有没有登记记录,或者这些年跟哪些人来往密切。”
老胡笑着放下手里的玩具:
“放心,我今晚就给香江的褚斌打电话,让他联系日本那边的人,争取早点给你消息。”
黄慧婕在一旁补充道:
“要是查到他在日本跟什么可疑机构有来往,或者有过转让中医资料的记录,也能帮廖主任那边的调查更快落地。”
两口子你一言我一语,很快达成共识,老胡负责海外渠道的调查,方言和陆东华配合廖主任的官方调查,同时守住医院、研究所的防线,多线并行,尽快摸清汪真林的底细。
聊完调查的事,方言又特意跟家里人叮嘱:“要是汪真林以后找借口来家里拜访,千万别跟他聊我看病的方子、研究所的进展,就说我平时忙,具体情况不清楚。”
朱霖连忙应声,表示会多留意,绝不让人从家里这边找到突破口。
当然了这个几率其实还是蛮小的。
但是不排除这人在这些地方打主意。
……
第二天一早,方言到廖主任住处时,对方刚起床。
两人坐在客厅里一边喝茶一边聊事儿,廖主任先说起当天的工作安排:
“这些侨商回来前都谈妥了投资项目,所以今天的诊疗不按侨商身份排,改按患者病症轻重来看,重症患者优先,还是保持一天五个人的节奏。”
方言听完点头,心里佩服廖主任考虑周全:
“这样既不耽误重症患者治疗,也能维持诊疗质量,还不会让之前的患者觉得‘亏了’,确实周到。”
廖主任笑了笑:“咱们既要治病救人,也得考虑这些细节,免得落人口舌。”
聊完诊疗安排,方言顺势问起汪真林的情况。
廖主任脸色微沉:“汪真林这次回来是‘陪家属看病’,患者是他女婿。不过这更可疑了,他要是单纯陪家属,没必要刻意攀扯你师父、编造海外行医经历,明显是借‘家属’身份打掩护。”
方言点了点头。
既然知道他有问题,防备着着就行了。
聊完工作,方言话锋一转,看向廖主任的脸色:“您今天胸闷的症状还有吗?肩膀疼得厉害不?”
廖主任活动了一下肩膀,语气轻松:“昨晚喝了你的中药,一觉睡到天亮,胸闷完全没感觉了,就肩膀还有点酸胀,比昨天好多了。”
方言伸手给廖主任诊脉,感受着脉象的起伏,几分钟后说道:“脉象比昨天平稳多了,但气血还是有点虚,毕竟您年龄在这儿,恢复得慢些。今天我再给您调调方子,加两味补气血的,再喝三天,肩膀的酸胀感应该就能消了。”
廖主任连忙点头:“都听你的,你说怎么调就怎么调。”
廖主任这边的事情办完后,方言就去了医院查房,最先看的当然还是最近入院的三个人,相较于昨天的情况,今天变化最大的人是张福,他今天喝了药过后,排便已经不是恶浊了,虽然还是有些恐水的症状,但是相较于昨天已经好了相当多,现在只是看到水会心跳加速,虽然还是害怕,但是已经能够自己端着水强行喝下去了。
如此这样方言知道他的康复日子应该不会太远了。
估计也就是这几天,听廖主任说沈占尧明天就要到,等到他到了的时候,刚好能看到张福的康复的一幕。
至于司马先生和马先生,这两人,他们的变化就没有那么多大了,司马先生的肿瘤现在能够摇晃的程度更多了,手肘上的脂肪瘤也开始有了软化的迹象。
至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马先生,他今天还是在咳痰块儿出来,和之前周兆琴那么多并发症相比,他的情况就要好多了。
方言给患者还有家属讲述清楚了他们现在的情况,然后才去查了其他房,之前入院的王慧媛阿姨,最近这几天已经在老陶的治疗下,现在已经可以正常的在过道里溜达了。
老陶家的秘方确实有点东西,想到这点,方言赶忙又去给老陶说了汪真林的事儿,自己身上打不了主意,难免这老小子又把想法落到其他人身上去了,方言对此保持着小心。
等到吃完饭过后,方言就来到了协和的门诊大楼。
他有种感觉今天汪真林会过来。
他想要在一旁看,方言就打算直接把他赶出去,他是来找的师父陆东华,又不是和自己相熟。
自己让他一边儿去,那也是相当合理的。
今天值班的人同样没增加,不过今天是放假的第二天,所以来看病的人就比较少了。
方言到的时候,这边连队都没排。
方言让安东在这里陪着师公陆东华,他那边自然安排了医护人员做助手,就在诊室里等着就是。
过了大概半个小时的样子,患者就来了。
这第一批来的人都是行动上已经不方便的人员。
方言在楼上看到,五个患者都是被人用轮椅推着进来的。
楼下是院长崔静怡在接待,同行的还有中侨办的工作人员以及患者自己的家属。
只是让方言有些意外的是,自己本来以为会过来的汪真林居然没有来。
方言也不好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不来就不来吧,这样也让自己省心了。
不过他还是忍不住询问了一下送人过来的中侨办的工作人员,听到方言在打听汪真林的事儿,他们也没瞒着方言,说是今天廖主任组织了一个游览首都的项目,让人专门带着不参与就诊的华侨在京城里旅游玩,顺便给他们介绍下京城附近之前那些侨商做的投资。
方言一听居然还有这招,也不得不佩服廖主任实在有些想法。
……
方言刚在诊室坐定,护士就领着第一位患者进来。
推门的瞬间,一股淡淡的药味混着些许脓液的异味先飘了进来,随之出现的是一位被家属半扶半搀着的青年女子,她看着不过三十出头,身形却格外单薄,脸色是长期病痛熬出来的萎黄,唯有两颧透着不正常的潮红。
“方大夫,这是孙女士,从美国回来的。”中侨办的人在一旁介绍,孙女士则被家属扶到诊台旁,每动一下都格外小心,坐下时更是慢慢侧身,显然是腰部不敢用力。
“方大夫,您可得帮帮我……这病熬了八年,在美国动了三次手术,上个月刚做完第四次,伤口到现在还没长好。”她开口时声音有些沙哑,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说话间还下意识地按了按左侧腹股沟的位置,眼神里满是痛苦。
方言点点头,对着她说道:
“您不要慌,先放松一些,我们慢慢来。”
“您具体说说自己是什么地方不舒服。”
孙女士说道:
“我是腰椎第4、5节结核,已经确诊八年时间了。”
骨结核?
还是腰椎骨结核。
这玩意儿在中医里面叫做骨疽。
骨疽”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特指热毒或寒湿之邪侵袭骨骼、导致气血凝滞的病症,而骨结核因病程长、易溃破难愈,且常伴低热、盗汗等虚症表现,多归为“阴疽”类。
“你现在平卧的时候,能自己翻身吗?”方言先问了一句,如果是这个病,而且还是病了八年,肯定是有这些现象的。
孙女士摇摇头,眼眶微微发红:“不行,平躺下来就动不了,一翻身腰就像被扯着疼,连带着整个左腿都麻。”
方言点点头,然后又让她掀开左侧腹股沟的衣物。只见那里贴着一块厚厚的纱布,掀开后,一个3到4厘米的溃口露了出来,溃口边缘的皮肤有些发暗,还渗着淡黄色的稀薄脓液,没有新鲜的肉芽,一看就知道是长期不愈合的慢性创面。
“每天都得换两次药,可还是这样,有时候还会发热,尤其是下午,体温总在37度5左右,烧得人没力气。”孙女士的家属在一旁补充,语气里满是焦急,“在美国的时候,医生说已经尽力了,让我们回来试试中医,我们也是打听了好久,才找到方大夫您。”
他没有立刻接话,而是先示意孙女士在一旁的诊床躺下,考虑到她“平卧不能转侧”,特意让家属拿了个软枕垫在她腰侧,尽量减轻她的不适。
“你这病在我们中医里叫‘骨疽’,像你这样长期不愈、溃口流脓的,更偏向‘阴疽’,根源在于身体底子虚,邪气缠在骨头里散不去。”方言一边说,一边轻轻按压她腰椎两侧,“这里按下去会疼吗?”孙女士点点头,声音带着疼意:“会,尤其是按压的时候,疼得能窜到腿上。”
确认病症范畴后,方言开始细致追问病史,生怕遗漏关键信息。“你第一次确诊的时候,除了腰痛,还有别的症状吗?比如发热、盗汗、体重下降这些?”孙女士回忆了片刻:“有,那时候总觉得累,晚上睡觉出汗特别多,衣服都能湿透,半年瘦了快二十斤。”
“在美国的几次手术,主要是处理什么问题?是清除病灶,还是处理溃口?”方言继续问。
孙女士的家属在一旁补充:“前两次是清除腰椎里的结核病灶,第三次是因为溃口总流脓,做了清创,上个月那次是因为溃口又扩大了,医生说里面有死骨,又清了一次,但还是没好。”
方言又看向她的溃口:“溃口流出来的脓,一直是这种淡黄色、稀稀的吗?有没有变稠、变臭的时候?”
孙女士摇摇头:“一直是这样,不怎么臭,但流个不停,每天换纱布都得换两次,有时候还会带点血丝。”
方言点了点头,她孙女士这个情况还不是简单的腰椎结核。
她是结核的溃口出现在腹股沟。
核心原因是结核病灶引发的“窦道”转移,腰椎的结核病灶没有直接向外破溃,而是顺着深层组织间隙,形成了一条隐蔽的“通道”,最终在腹股沟区域穿出皮肤,形成了溃口。
腰椎第4、5节的位置,与腹股沟区域在深层组织上存在“通路”。
当腰椎发生结核后,病灶处会形成含有结核菌的脓液(即“冷脓肿”),这些脓液不会像普通炎症那样快速向外破溃,而是会沿着身体的“薄弱间隙”扩散,就像是老鼠打洞似的。
腰椎周围的腰大肌间隙、髂腰肌间隙,是天然的“通道”,脓液会顺着这些深层肌肉间隙向下流动,一直延伸到腹股沟区域,这里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相对较薄,脓液最终突破皮肤,形成溃口。
腹股沟的溃口看似是“局部问题”,实则与腰椎的原发病灶相通,只要腰椎的结核病灶没清除,溃口就会持续流脓、难以愈合,形成“原发病灶不除,继发溃口难愈”的恶性循环。
方言就知道,这些回来的人没一个是好治疗的。
他定了定神,对着孙女士说道:
“我先摸个脉,您吐出舌头我看看。”
孙女士赶紧配合,方言看到她的舌苔白,其他看不出什么。
脉搏左右手摸完后,发现是脉沉弦。
方言又问道:
“大小便情况怎么样?”
孙女士说道:
“大小便应该是正常,不过就是有些时候感觉肚子里好像有气在打转。”
“吃东西睡觉呢?”方言追问。
孙女士回应到:
“吃东西吃不下,一天就吃一两顿,而且吃的比较少,注意是身体不舒服也没怎么活动,所以就吃的不多,睡觉不太好,身体不舒服睡不踏实。”
接着她还补充到:
“而且我还经常口干,还有些低烧,就像是现在一样。”
方言听到后,摸了一下她的额头,发现确实有点低烧,但是并不明显。
这时候孙女士对着方言询问到:
“方大夫,我这个情况你们中医好治吗?”
“不太好治。”方言直接回应到。
孙女士听到“不太好治”,眼神瞬间黯淡下来,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声音带着颤音:“连您也觉得……不好治吗?美国的医生已经说没办法了,我还以为回来找中医能有希望……”
方言见状,放缓了语气,耐心解释:
“‘不好治’不代表‘治不好’。你这病熬了八年,还动了四次手术,身体底子耗得太厉害,而且腰椎病灶和腹股沟溃口相通,形成了恶性循环,得一步一步来调,不能急。要是好治,美国的医生也不会让你回来找中医了,对吧?”
听到方言这话,孙女士顿时眼神里又有了神采,这时候他一旁的家属对着方言说道:
“方大夫,我们知道规矩,只要治好了,我们捐楼!也捐两栋!”
“对对对!”一旁的一个年龄最大的老人也点头,应该是孙女士的父亲。
‘……’方言听到这话后无语了。
都捐楼他们是想在协和盖摩天大楼吗?
“先不说这个,咱们先说说治疗方案吧,她这个情况治疗起来会有点久,你们要有个心理准备。”方言对着他们说道。
“这病就像老房子修修补补,得先把身体底子恢复过来,然后再清除病灶,最后巩固疗效,一步一步来,急不得。”
ps:6000字基本章更新完毕。
(本章完)
反正这个汪真林确实是不对劲。
廖主任从方言他们的对话里也能够感觉出来,毕竟他之前也是在香江搞情报工作的,一般人只要是和他说上几句话,还是能够感觉出来的。
汪真林明显是遮遮掩掩的心里面藏着事儿。
加上陆东华提起过的事儿,廖主任就不得不上心了。
宴席还在进行,廖主任借去洗手间的空隙,找到在宴会厅外等候的秘书高寒,脸色严肃地吩咐:
“你现在就联系津门老中医协会,找当年在码头行医的老中医核实两件事。第一,四十多年前有没有一个叫‘汪真林’的中医,当年是不是总跟着不三不四的人混;第二,核实他当年有没有投靠日本人,在日占区开诊所、收集中医资料的事。”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查一下1953年前后,有没有一个叫‘约翰’的美国商人在津门、香江、日本横滨一带做进出口生意,重点查他有没有带过一个中国中医去日本。要是查不到‘约翰’的真实记录,汪真林的故事就更站不住脚了。”
高寒连忙掏出笔记本记下,点头应道:
“我今晚就联系津门那边,争取明天一早有初步消息。另外,要不要安排人留意汪真林的行踪,看看他接下来会接触哪些人、去哪些地方?”
“要!”廖主任果断点头,“安排两个可靠的人,别跟太紧,避免打草惊蛇,重点看他会不会去协和、研究所,或者接触其他侨商聊中医相关的事。一旦有异常,立刻汇报。”
廖主任回到座位时,方言和陆东华正低声交流着对汪真林的疑虑。他坐下来,悄悄给两人递了个眼神,示意“已安排调查”,随后笑着开口:
“你们别太担心,高寒已经去联系津门那边了,最多两天就能有消息。不管汪真林到底有什么目的,咱们先稳住,按原计划来。”
陆东华点点头,低声说:“我倒是不怕他耍样,就怕他借着‘侨商中医’的名头,在外面招摇撞骗,影响方言的名声,或者给研究所、医院添麻烦。”
方言也补充道:
“我明天去医院后,会跟分诊台和病房护士打个招呼,要是汪真林以‘交流’的名义找过来,先跟我说一声,我再决定见不见。研究所那边我也会跟贺普仁说,不让他随便进核心区域。”
廖主任赞许地看了方言一眼:“就该这么办。咱们先按‘普通侨胞’的身份对待他,不主动招惹,但也绝不放松戒备。他既然敢回来,或许有依仗,但只要咱们掌握了他的真实底细,就不怕他翻出什么浪。”
宴席接近尾声时,汪真林过来跟廖主任、方言等人道别,脸上依旧挂着客套的笑容,却没再提“旧识”“中医交流”的事,只是简单说了句“下次再聊”,就匆匆离开了。
看着他的背影,廖主任低声对方言和陆东华说:“他应该也察觉到咱们在留意他了,接下来会更小心。咱们等着津门的调查结果就行,不用主动跟他接触。”
方言他们两人点点头,之前这事儿也不是没有经历过,现在面对着这种事儿也不是很慌,甚至有种想知道对方到底是想干什么的想法。
现在虽然已经在和日本搞好关系了,但是并不代表手里的秘方能够送给他们,也并不代表能够纵容他们搞小动作。
反正方言他们心里有数。
往回走的路上,陆东华想起之前方言外公家那位“间谍亲戚”,忍不住感慨:“这些年总有人打着‘中医’‘侨胞’的幌子来套资源,还好咱们有过经验,没那么容易上当。”
方言也认同:“越是说得天乱坠、刻意攀关系的,越要小心。咱们手里的方子、诊疗技术,是用来治病救人的,绝不能让别有用心的人拿去做文章。”
这点两个人都明白的很,现在方言手里还不止是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治疗方案,还有其他病症的同样也不少。
就比如完全体的攻癌夺命汤。
甚至治疗狂犬病的下瘀血汤没有什么好藏的,方言也不太想给日本人。
回到四合院,方言把汪真林的情况跟老胡简单说了说,从宴会上的可疑表现,到廖主任安排的调查,再到对核心中医资源的防备,一一讲清。
老胡听完,放下手里刚拼了一半的玩具,当即说道:
“我在香江、日本都有生意上的朋友,尤其是横滨那边,有几个华人商会的熟人,或许能查到汪真林在日本的真实行医情况,还有那个叫‘约翰’的美国商人到底存不存在。”
方言眼睛一亮,连忙点头:
“那太好了!你的渠道比官方快,而且能查到一些咱们不方便接触的信息。比如他在日本开诊所的具体地址、有没有登记记录,或者这些年跟哪些人来往密切。”
老胡笑着放下手里的玩具:
“放心,我今晚就给香江的褚斌打电话,让他联系日本那边的人,争取早点给你消息。”
黄慧婕在一旁补充道:
“要是查到他在日本跟什么可疑机构有来往,或者有过转让中医资料的记录,也能帮廖主任那边的调查更快落地。”
两口子你一言我一语,很快达成共识,老胡负责海外渠道的调查,方言和陆东华配合廖主任的官方调查,同时守住医院、研究所的防线,多线并行,尽快摸清汪真林的底细。
聊完调查的事,方言又特意跟家里人叮嘱:“要是汪真林以后找借口来家里拜访,千万别跟他聊我看病的方子、研究所的进展,就说我平时忙,具体情况不清楚。”
朱霖连忙应声,表示会多留意,绝不让人从家里这边找到突破口。
当然了这个几率其实还是蛮小的。
但是不排除这人在这些地方打主意。
……
第二天一早,方言到廖主任住处时,对方刚起床。
两人坐在客厅里一边喝茶一边聊事儿,廖主任先说起当天的工作安排:
“这些侨商回来前都谈妥了投资项目,所以今天的诊疗不按侨商身份排,改按患者病症轻重来看,重症患者优先,还是保持一天五个人的节奏。”
方言听完点头,心里佩服廖主任考虑周全:
“这样既不耽误重症患者治疗,也能维持诊疗质量,还不会让之前的患者觉得‘亏了’,确实周到。”
廖主任笑了笑:“咱们既要治病救人,也得考虑这些细节,免得落人口舌。”
聊完诊疗安排,方言顺势问起汪真林的情况。
廖主任脸色微沉:“汪真林这次回来是‘陪家属看病’,患者是他女婿。不过这更可疑了,他要是单纯陪家属,没必要刻意攀扯你师父、编造海外行医经历,明显是借‘家属’身份打掩护。”
方言点了点头。
既然知道他有问题,防备着着就行了。
聊完工作,方言话锋一转,看向廖主任的脸色:“您今天胸闷的症状还有吗?肩膀疼得厉害不?”
廖主任活动了一下肩膀,语气轻松:“昨晚喝了你的中药,一觉睡到天亮,胸闷完全没感觉了,就肩膀还有点酸胀,比昨天好多了。”
方言伸手给廖主任诊脉,感受着脉象的起伏,几分钟后说道:“脉象比昨天平稳多了,但气血还是有点虚,毕竟您年龄在这儿,恢复得慢些。今天我再给您调调方子,加两味补气血的,再喝三天,肩膀的酸胀感应该就能消了。”
廖主任连忙点头:“都听你的,你说怎么调就怎么调。”
廖主任这边的事情办完后,方言就去了医院查房,最先看的当然还是最近入院的三个人,相较于昨天的情况,今天变化最大的人是张福,他今天喝了药过后,排便已经不是恶浊了,虽然还是有些恐水的症状,但是相较于昨天已经好了相当多,现在只是看到水会心跳加速,虽然还是害怕,但是已经能够自己端着水强行喝下去了。
如此这样方言知道他的康复日子应该不会太远了。
估计也就是这几天,听廖主任说沈占尧明天就要到,等到他到了的时候,刚好能看到张福的康复的一幕。
至于司马先生和马先生,这两人,他们的变化就没有那么多大了,司马先生的肿瘤现在能够摇晃的程度更多了,手肘上的脂肪瘤也开始有了软化的迹象。
至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马先生,他今天还是在咳痰块儿出来,和之前周兆琴那么多并发症相比,他的情况就要好多了。
方言给患者还有家属讲述清楚了他们现在的情况,然后才去查了其他房,之前入院的王慧媛阿姨,最近这几天已经在老陶的治疗下,现在已经可以正常的在过道里溜达了。
老陶家的秘方确实有点东西,想到这点,方言赶忙又去给老陶说了汪真林的事儿,自己身上打不了主意,难免这老小子又把想法落到其他人身上去了,方言对此保持着小心。
等到吃完饭过后,方言就来到了协和的门诊大楼。
他有种感觉今天汪真林会过来。
他想要在一旁看,方言就打算直接把他赶出去,他是来找的师父陆东华,又不是和自己相熟。
自己让他一边儿去,那也是相当合理的。
今天值班的人同样没增加,不过今天是放假的第二天,所以来看病的人就比较少了。
方言到的时候,这边连队都没排。
方言让安东在这里陪着师公陆东华,他那边自然安排了医护人员做助手,就在诊室里等着就是。
过了大概半个小时的样子,患者就来了。
这第一批来的人都是行动上已经不方便的人员。
方言在楼上看到,五个患者都是被人用轮椅推着进来的。
楼下是院长崔静怡在接待,同行的还有中侨办的工作人员以及患者自己的家属。
只是让方言有些意外的是,自己本来以为会过来的汪真林居然没有来。
方言也不好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不来就不来吧,这样也让自己省心了。
不过他还是忍不住询问了一下送人过来的中侨办的工作人员,听到方言在打听汪真林的事儿,他们也没瞒着方言,说是今天廖主任组织了一个游览首都的项目,让人专门带着不参与就诊的华侨在京城里旅游玩,顺便给他们介绍下京城附近之前那些侨商做的投资。
方言一听居然还有这招,也不得不佩服廖主任实在有些想法。
……
方言刚在诊室坐定,护士就领着第一位患者进来。
推门的瞬间,一股淡淡的药味混着些许脓液的异味先飘了进来,随之出现的是一位被家属半扶半搀着的青年女子,她看着不过三十出头,身形却格外单薄,脸色是长期病痛熬出来的萎黄,唯有两颧透着不正常的潮红。
“方大夫,这是孙女士,从美国回来的。”中侨办的人在一旁介绍,孙女士则被家属扶到诊台旁,每动一下都格外小心,坐下时更是慢慢侧身,显然是腰部不敢用力。
“方大夫,您可得帮帮我……这病熬了八年,在美国动了三次手术,上个月刚做完第四次,伤口到现在还没长好。”她开口时声音有些沙哑,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说话间还下意识地按了按左侧腹股沟的位置,眼神里满是痛苦。
方言点点头,对着她说道:
“您不要慌,先放松一些,我们慢慢来。”
“您具体说说自己是什么地方不舒服。”
孙女士说道:
“我是腰椎第4、5节结核,已经确诊八年时间了。”
骨结核?
还是腰椎骨结核。
这玩意儿在中医里面叫做骨疽。
骨疽”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特指热毒或寒湿之邪侵袭骨骼、导致气血凝滞的病症,而骨结核因病程长、易溃破难愈,且常伴低热、盗汗等虚症表现,多归为“阴疽”类。
“你现在平卧的时候,能自己翻身吗?”方言先问了一句,如果是这个病,而且还是病了八年,肯定是有这些现象的。
孙女士摇摇头,眼眶微微发红:“不行,平躺下来就动不了,一翻身腰就像被扯着疼,连带着整个左腿都麻。”
方言点点头,然后又让她掀开左侧腹股沟的衣物。只见那里贴着一块厚厚的纱布,掀开后,一个3到4厘米的溃口露了出来,溃口边缘的皮肤有些发暗,还渗着淡黄色的稀薄脓液,没有新鲜的肉芽,一看就知道是长期不愈合的慢性创面。
“每天都得换两次药,可还是这样,有时候还会发热,尤其是下午,体温总在37度5左右,烧得人没力气。”孙女士的家属在一旁补充,语气里满是焦急,“在美国的时候,医生说已经尽力了,让我们回来试试中医,我们也是打听了好久,才找到方大夫您。”
他没有立刻接话,而是先示意孙女士在一旁的诊床躺下,考虑到她“平卧不能转侧”,特意让家属拿了个软枕垫在她腰侧,尽量减轻她的不适。
“你这病在我们中医里叫‘骨疽’,像你这样长期不愈、溃口流脓的,更偏向‘阴疽’,根源在于身体底子虚,邪气缠在骨头里散不去。”方言一边说,一边轻轻按压她腰椎两侧,“这里按下去会疼吗?”孙女士点点头,声音带着疼意:“会,尤其是按压的时候,疼得能窜到腿上。”
确认病症范畴后,方言开始细致追问病史,生怕遗漏关键信息。“你第一次确诊的时候,除了腰痛,还有别的症状吗?比如发热、盗汗、体重下降这些?”孙女士回忆了片刻:“有,那时候总觉得累,晚上睡觉出汗特别多,衣服都能湿透,半年瘦了快二十斤。”
“在美国的几次手术,主要是处理什么问题?是清除病灶,还是处理溃口?”方言继续问。
孙女士的家属在一旁补充:“前两次是清除腰椎里的结核病灶,第三次是因为溃口总流脓,做了清创,上个月那次是因为溃口又扩大了,医生说里面有死骨,又清了一次,但还是没好。”
方言又看向她的溃口:“溃口流出来的脓,一直是这种淡黄色、稀稀的吗?有没有变稠、变臭的时候?”
孙女士摇摇头:“一直是这样,不怎么臭,但流个不停,每天换纱布都得换两次,有时候还会带点血丝。”
方言点了点头,她孙女士这个情况还不是简单的腰椎结核。
她是结核的溃口出现在腹股沟。
核心原因是结核病灶引发的“窦道”转移,腰椎的结核病灶没有直接向外破溃,而是顺着深层组织间隙,形成了一条隐蔽的“通道”,最终在腹股沟区域穿出皮肤,形成了溃口。
腰椎第4、5节的位置,与腹股沟区域在深层组织上存在“通路”。
当腰椎发生结核后,病灶处会形成含有结核菌的脓液(即“冷脓肿”),这些脓液不会像普通炎症那样快速向外破溃,而是会沿着身体的“薄弱间隙”扩散,就像是老鼠打洞似的。
腰椎周围的腰大肌间隙、髂腰肌间隙,是天然的“通道”,脓液会顺着这些深层肌肉间隙向下流动,一直延伸到腹股沟区域,这里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相对较薄,脓液最终突破皮肤,形成溃口。
腹股沟的溃口看似是“局部问题”,实则与腰椎的原发病灶相通,只要腰椎的结核病灶没清除,溃口就会持续流脓、难以愈合,形成“原发病灶不除,继发溃口难愈”的恶性循环。
方言就知道,这些回来的人没一个是好治疗的。
他定了定神,对着孙女士说道:
“我先摸个脉,您吐出舌头我看看。”
孙女士赶紧配合,方言看到她的舌苔白,其他看不出什么。
脉搏左右手摸完后,发现是脉沉弦。
方言又问道:
“大小便情况怎么样?”
孙女士说道:
“大小便应该是正常,不过就是有些时候感觉肚子里好像有气在打转。”
“吃东西睡觉呢?”方言追问。
孙女士回应到:
“吃东西吃不下,一天就吃一两顿,而且吃的比较少,注意是身体不舒服也没怎么活动,所以就吃的不多,睡觉不太好,身体不舒服睡不踏实。”
接着她还补充到:
“而且我还经常口干,还有些低烧,就像是现在一样。”
方言听到后,摸了一下她的额头,发现确实有点低烧,但是并不明显。
这时候孙女士对着方言询问到:
“方大夫,我这个情况你们中医好治吗?”
“不太好治。”方言直接回应到。
孙女士听到“不太好治”,眼神瞬间黯淡下来,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声音带着颤音:“连您也觉得……不好治吗?美国的医生已经说没办法了,我还以为回来找中医能有希望……”
方言见状,放缓了语气,耐心解释:
“‘不好治’不代表‘治不好’。你这病熬了八年,还动了四次手术,身体底子耗得太厉害,而且腰椎病灶和腹股沟溃口相通,形成了恶性循环,得一步一步来调,不能急。要是好治,美国的医生也不会让你回来找中医了,对吧?”
听到方言这话,孙女士顿时眼神里又有了神采,这时候他一旁的家属对着方言说道:
“方大夫,我们知道规矩,只要治好了,我们捐楼!也捐两栋!”
“对对对!”一旁的一个年龄最大的老人也点头,应该是孙女士的父亲。
‘……’方言听到这话后无语了。
都捐楼他们是想在协和盖摩天大楼吗?
“先不说这个,咱们先说说治疗方案吧,她这个情况治疗起来会有点久,你们要有个心理准备。”方言对着他们说道。
“这病就像老房子修修补补,得先把身体底子恢复过来,然后再清除病灶,最后巩固疗效,一步一步来,急不得。”
ps:6000字基本章更新完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