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不过,收储单位才刚成立,手里的储备有限,不知道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方唯却觉得这件事的意义非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收储制度开始建立,以后就会越来越完备,国际巨头呼风唤雨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
当然,从无到有再到发挥重大作用,肯定需要一个过程。
在方唯的上一辈子,这个过程十分漫长。而这一辈子他希望这个时间能尽量缩短,或许【南豆339】的横空出世就是催化剂。
上午。
方唯在办公室接到了王林的电话,对方说让他周末去省城一趟,大家一起聚聚。
方唯自然不会推辞,他还是希望和王林、庞万新等人保持联系并维护关系,真有事情的事情也能有人帮忙不是?
除此之外,别的事情他也不会参与。
放下电话之后,他打算去看看侄子方涛。
涛涛对口支援来到新林县这么长时间,方唯还从来没去过对方的工作地点。
首先当然是因为他今年特别忙,说不好听的,甚至忙得年都没过好。其次就是他相信侄子,认为对方绝对能把工作做好。
难得有一点空闲的时间,他就驾车去了那个偏远的唐家岭乡。
唐家岭乡不仅比较偏僻而且自然条件也不好,乡里基本上都是坡地和梯田,属于县里最穷的地方之一。
方唯到了乡里之后,随便找个人打听方涛,那人就笑了:“你找方干部啊,他应该在唐家岭东面的那片梯田。”
他道了声谢,便去了那人指的地方。
“慢慢,你怎么来了?”
方涛见到小叔还挺惊讶,他知道对方很忙,根本想不到对方会到唐家岭来找自己。
“我过来看看,你最近过得怎么样?”
涛涛停下了手里的事情,拉着小叔走下了梯田。
方惟一边走一边问了一句。
“我挺好的呀,这里又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没有要求我做这个做那个,比呆在处里舒服。今年乡里根据我的建议,在搞黄豆和生的轮作,另外我还搞出了新一代的高产红薯。”
涛涛一路上介绍了自己的成绩,最重要的自然是搞出了新品种的高产红薯。
瑶岭农业并没有从事红薯和马铃薯的育种,涛涛研究这几年一直在新品种的红薯,结果在唐家岭乡获得了成功。
他一方面在乡里推动黄豆和生轮作,另一方面推动高产红薯的育种工作。
成绩斐然。
唐家岭乡原本是县里最穷的地方,原因就是自然条件差。
不过,坡地和梯田都很适合种植生和黄豆,他又搞来了优质高产的种子,并传授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种植经济作物获得了成功,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现在他又开始在乡里搞红薯育种,等技术成熟之后,唐家岭乡的人均收入绝对能再上一个大台阶。
这就是科技下乡的意义所在,方涛每一天都过得很快乐。
方唯静静的听着,没说什么。每个人都自己的选择,他见侄子过得很快乐,也为对方感到高兴。
只不过侄子终究是省农业厅的人,不可能一直呆在县里。
回到乡政府,方涛带着方唯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涛涛,你莫忙,我坐一下就走。”
办公室里倒是应有尽有,不过看样子方涛很少在这里呆,连包茶叶都没有。
对方打算去其他办公室借点茶叶,方唯伸手拦住了他。
他过来就是想看看侄子过得好不好,见对方一切顺利,也就没什么好操心的了。
“方支书,来了也不到我那边去坐坐,不够意思啊。”
两人聊了一会,唐家岭乡的范书记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方唯实际上和对方不是很熟,认识归认识,但几乎没打过交道。
不过人家这么热情,他也不好摆出一副臭脸,便笑着上前和对方握了握手。
“范书记,你这就是讲冤枉话了啊,我正准备一会过去找你呢。”
“那就走,我办公室还有一点好茶叶。”
两人随即走了出去,方唯在范书记的办公室坐了一会,喝了几杯茶便起身告辞。
他没有再回去找方涛,该了解的情况都已经了解,只要过得好他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翌日。
方唯一大早驾车进了山,去试验林那边看了看。
到了今年,树种替换计划进行的很快,整个项目已基本上完成,剩下的就是查漏补缺。
目前试验林里培育的大多是珍贵林木的树苗,林业公司是有苗圃,但在试验林育苗的速度要快一些。
至于原因谁都说不清楚,大概是山里的水土好一些吧。
离开试验林之后,方唯就直接驾车去了三清观看望孙道人。老道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但眼不耳不聋,精神矍铄,一副得道高人的形象。
三清观历史悠久,现在前来游玩和上香的人很多。
自从孙道人进行了整顿之后,观里取消了门票,每位游客或者信众还可以领取三炷免费香。当然,接受信众的供养还是存在的,要不然这么多人喝西北风去啊。
总之就是取消了所有的收费项目,用孙道人的话来说,就是不能把这里当做做生意的场所。
“老三,你的养生功没落下吧?”
“没有,基本上条件允许,我每天早晨起来都会练一会儿。”
“那就好!坚持练下去大有好处,可惜斌斌就没有坚持下来。”
两人坐在屋里闲聊,到了孙道人这个境界已经对外界的很多事情都不感兴趣了。
吃过午饭,方唯便下了山,然后直奔办公室。
他的手头上还有一些公务需要处理,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杨峰和杜婉怡。
转眼就到了周末,方唯带着杨峰提前抵达了省城。
他刚进门,居委会的人就找了过来,和他们一起的还有旧城改造指挥部的人。
小院所在区域已经确定要拆迁,补偿方式是房屋加现金。但不可能再给方唯一套院子,补偿的房屋肯定是楼房,补偿现金也不算多。
“你们先去和别人谈,我的条件不高,随大流就行。所以你们只管放心,我是不会当钉子户的。”
方唯并不在意拆迁款,也不会漫天要价。
只不过现在还处于宣传阶段,签合同还得等一等。他随即表态,自己不会第一批签合同,也不会最后一批签合同,这些人才满意的走了。
随后,方唯等到了王林的电话,对方说明晚聚会并告诉了他时间和地点。
第二天傍晚,他按时来到了包间,不一会,王林和庞万新等人就到齐了。
“方支书,厅里帮瑶岭农业申请了一步国家补贴,钱不多,只有3800万元,过几天就给你们拨过去。”
酒菜上齐,大家纷纷开动,一时之间杯盘交错,包间里的气氛逐渐热闹起来。
几杯酒下肚,王林告诉了方唯一个好消息。
“多谢厅里为企业排忧解难,说实话,为了培育【南豆339】,瑶岭农业差点把老底子都扔里面了。”
方唯咧嘴一笑,想看看王林还能不能多弄点好处。
王林也是在基层看过的,闻言不禁撇了撇嘴,说道:“反正就这些,厅里可没钱补贴你们。”
方唯一笑而过,他本来也没有当真。
“方支书,听说你们和蒙桑托干上了?对方的实力雄厚,主动发动了大豆之战,瑶岭农业能打败对方吗?”
庞万新等人虽然对农业不是很熟悉,但这场大豆之战他们还是知道的。
在他们看来,国内的大豆毫无竞争力,不光是小农经济的问题,还有种子、技术、资金以及农田的问题。
尤其是国内的耕地不够,平原地区少,基本上很难和进口大豆相抗衡。
这里面唯一的好消息就是瑶岭农业解决了大豆种子的问题,【南豆339】在各方面的数据都比蒙桑托的转基因大豆强一点。
所以,他们想听听当事人的解读。
“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这一点不用怀疑。但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国内的大豆产量是没办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进口多元化也是解决问题的道路之一。”
方唯的脑海里有现成的案例,知道随着国内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大豆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仅仅靠国内的种植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和国际巨头抗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进口多元化。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不然容易受制于人。
当然,国内种植大豆也不能放弃,虽说产量不够,但有没有和够不够是两码事,这一点同样很重要。
“明白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吧?”
庞万新哈哈一笑,倒是把大家都逗乐了。
王林没有笑,他一直在沉思,直到听到方唯说的“进口多元化”才觉得眼前一亮。
国内目前正在探索收储制度,利用国资的优势针对大豆进行收储,实际上也是平抑大豆价格的一个好方法。
在价格低迷的时候,有关单位可以保价收购,维护国内种植户的利益。
在大豆价格飞涨的时候可以抛售大豆,把价格打下来,至少能让价格上涨的没那么离谱。
这的确是一个好方法,但依然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本章完)
方唯却觉得这件事的意义非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收储制度开始建立,以后就会越来越完备,国际巨头呼风唤雨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
当然,从无到有再到发挥重大作用,肯定需要一个过程。
在方唯的上一辈子,这个过程十分漫长。而这一辈子他希望这个时间能尽量缩短,或许【南豆339】的横空出世就是催化剂。
上午。
方唯在办公室接到了王林的电话,对方说让他周末去省城一趟,大家一起聚聚。
方唯自然不会推辞,他还是希望和王林、庞万新等人保持联系并维护关系,真有事情的事情也能有人帮忙不是?
除此之外,别的事情他也不会参与。
放下电话之后,他打算去看看侄子方涛。
涛涛对口支援来到新林县这么长时间,方唯还从来没去过对方的工作地点。
首先当然是因为他今年特别忙,说不好听的,甚至忙得年都没过好。其次就是他相信侄子,认为对方绝对能把工作做好。
难得有一点空闲的时间,他就驾车去了那个偏远的唐家岭乡。
唐家岭乡不仅比较偏僻而且自然条件也不好,乡里基本上都是坡地和梯田,属于县里最穷的地方之一。
方唯到了乡里之后,随便找个人打听方涛,那人就笑了:“你找方干部啊,他应该在唐家岭东面的那片梯田。”
他道了声谢,便去了那人指的地方。
“慢慢,你怎么来了?”
方涛见到小叔还挺惊讶,他知道对方很忙,根本想不到对方会到唐家岭来找自己。
“我过来看看,你最近过得怎么样?”
涛涛停下了手里的事情,拉着小叔走下了梯田。
方惟一边走一边问了一句。
“我挺好的呀,这里又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没有要求我做这个做那个,比呆在处里舒服。今年乡里根据我的建议,在搞黄豆和生的轮作,另外我还搞出了新一代的高产红薯。”
涛涛一路上介绍了自己的成绩,最重要的自然是搞出了新品种的高产红薯。
瑶岭农业并没有从事红薯和马铃薯的育种,涛涛研究这几年一直在新品种的红薯,结果在唐家岭乡获得了成功。
他一方面在乡里推动黄豆和生轮作,另一方面推动高产红薯的育种工作。
成绩斐然。
唐家岭乡原本是县里最穷的地方,原因就是自然条件差。
不过,坡地和梯田都很适合种植生和黄豆,他又搞来了优质高产的种子,并传授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种植经济作物获得了成功,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现在他又开始在乡里搞红薯育种,等技术成熟之后,唐家岭乡的人均收入绝对能再上一个大台阶。
这就是科技下乡的意义所在,方涛每一天都过得很快乐。
方唯静静的听着,没说什么。每个人都自己的选择,他见侄子过得很快乐,也为对方感到高兴。
只不过侄子终究是省农业厅的人,不可能一直呆在县里。
回到乡政府,方涛带着方唯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涛涛,你莫忙,我坐一下就走。”
办公室里倒是应有尽有,不过看样子方涛很少在这里呆,连包茶叶都没有。
对方打算去其他办公室借点茶叶,方唯伸手拦住了他。
他过来就是想看看侄子过得好不好,见对方一切顺利,也就没什么好操心的了。
“方支书,来了也不到我那边去坐坐,不够意思啊。”
两人聊了一会,唐家岭乡的范书记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方唯实际上和对方不是很熟,认识归认识,但几乎没打过交道。
不过人家这么热情,他也不好摆出一副臭脸,便笑着上前和对方握了握手。
“范书记,你这就是讲冤枉话了啊,我正准备一会过去找你呢。”
“那就走,我办公室还有一点好茶叶。”
两人随即走了出去,方唯在范书记的办公室坐了一会,喝了几杯茶便起身告辞。
他没有再回去找方涛,该了解的情况都已经了解,只要过得好他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翌日。
方唯一大早驾车进了山,去试验林那边看了看。
到了今年,树种替换计划进行的很快,整个项目已基本上完成,剩下的就是查漏补缺。
目前试验林里培育的大多是珍贵林木的树苗,林业公司是有苗圃,但在试验林育苗的速度要快一些。
至于原因谁都说不清楚,大概是山里的水土好一些吧。
离开试验林之后,方唯就直接驾车去了三清观看望孙道人。老道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但眼不耳不聋,精神矍铄,一副得道高人的形象。
三清观历史悠久,现在前来游玩和上香的人很多。
自从孙道人进行了整顿之后,观里取消了门票,每位游客或者信众还可以领取三炷免费香。当然,接受信众的供养还是存在的,要不然这么多人喝西北风去啊。
总之就是取消了所有的收费项目,用孙道人的话来说,就是不能把这里当做做生意的场所。
“老三,你的养生功没落下吧?”
“没有,基本上条件允许,我每天早晨起来都会练一会儿。”
“那就好!坚持练下去大有好处,可惜斌斌就没有坚持下来。”
两人坐在屋里闲聊,到了孙道人这个境界已经对外界的很多事情都不感兴趣了。
吃过午饭,方唯便下了山,然后直奔办公室。
他的手头上还有一些公务需要处理,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杨峰和杜婉怡。
转眼就到了周末,方唯带着杨峰提前抵达了省城。
他刚进门,居委会的人就找了过来,和他们一起的还有旧城改造指挥部的人。
小院所在区域已经确定要拆迁,补偿方式是房屋加现金。但不可能再给方唯一套院子,补偿的房屋肯定是楼房,补偿现金也不算多。
“你们先去和别人谈,我的条件不高,随大流就行。所以你们只管放心,我是不会当钉子户的。”
方唯并不在意拆迁款,也不会漫天要价。
只不过现在还处于宣传阶段,签合同还得等一等。他随即表态,自己不会第一批签合同,也不会最后一批签合同,这些人才满意的走了。
随后,方唯等到了王林的电话,对方说明晚聚会并告诉了他时间和地点。
第二天傍晚,他按时来到了包间,不一会,王林和庞万新等人就到齐了。
“方支书,厅里帮瑶岭农业申请了一步国家补贴,钱不多,只有3800万元,过几天就给你们拨过去。”
酒菜上齐,大家纷纷开动,一时之间杯盘交错,包间里的气氛逐渐热闹起来。
几杯酒下肚,王林告诉了方唯一个好消息。
“多谢厅里为企业排忧解难,说实话,为了培育【南豆339】,瑶岭农业差点把老底子都扔里面了。”
方唯咧嘴一笑,想看看王林还能不能多弄点好处。
王林也是在基层看过的,闻言不禁撇了撇嘴,说道:“反正就这些,厅里可没钱补贴你们。”
方唯一笑而过,他本来也没有当真。
“方支书,听说你们和蒙桑托干上了?对方的实力雄厚,主动发动了大豆之战,瑶岭农业能打败对方吗?”
庞万新等人虽然对农业不是很熟悉,但这场大豆之战他们还是知道的。
在他们看来,国内的大豆毫无竞争力,不光是小农经济的问题,还有种子、技术、资金以及农田的问题。
尤其是国内的耕地不够,平原地区少,基本上很难和进口大豆相抗衡。
这里面唯一的好消息就是瑶岭农业解决了大豆种子的问题,【南豆339】在各方面的数据都比蒙桑托的转基因大豆强一点。
所以,他们想听听当事人的解读。
“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这一点不用怀疑。但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国内的大豆产量是没办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进口多元化也是解决问题的道路之一。”
方唯的脑海里有现成的案例,知道随着国内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大豆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仅仅靠国内的种植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和国际巨头抗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进口多元化。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不然容易受制于人。
当然,国内种植大豆也不能放弃,虽说产量不够,但有没有和够不够是两码事,这一点同样很重要。
“明白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吧?”
庞万新哈哈一笑,倒是把大家都逗乐了。
王林没有笑,他一直在沉思,直到听到方唯说的“进口多元化”才觉得眼前一亮。
国内目前正在探索收储制度,利用国资的优势针对大豆进行收储,实际上也是平抑大豆价格的一个好方法。
在价格低迷的时候,有关单位可以保价收购,维护国内种植户的利益。
在大豆价格飞涨的时候可以抛售大豆,把价格打下来,至少能让价格上涨的没那么离谱。
这的确是一个好方法,但依然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