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怪事(4.5k)
第185章 怪事(4.5k)
却说李修安与溪明自圆林口中闻得匯林寺变故,得知寺中僧眾有罪者伏法,无罪者亦须还俗,且不得出城,便逕往东都城探听空寧下落。
李修安当著溪明的面掐诀变了副模样,仍作道士装扮,向他解释道:“不瞒你说,昔日那东都名家李氏,假託『仙祖』之名行不端之事。其口中所称“仙祖』,正是贫道。前番我下山断却因果,便是为此。李氏一夜倾覆,实与吾有关,与你並无任何干係。”
“这东都府尹等人皆识我面目,城中怕也流传著我的传闻。若以本相入城,难免惹来无谓纷扰,故需改换形貌。”
溪明闻言恍然大悟,不怪清风、明月此前说恩人乃是自己的祖亲,他那时以为是同姓华宗之故。
因入城后须多方打探,少不得出入各处、与人交道,为免横生枝节,李修安又生一念,变出两份度,携溪明堂堂正正由城门而入。
旧年李修安初至东都了却因果,尚不知僧道之正规度,亦可充作路引。
不多时,二人已至城外列队,等候守城官兵查验。
东都繁华,又为中原通衢之地,往来者眾。城门方启不足一个时辰,入城队伍已豌数里,由此足见东都之盛。
眾人正依次受检入城之际,忽见一差官头目自城外大步而来,扬声喝道:“让开,都让开些!”
眾人下意识闪避,引颈望去,只见那差官身后隨著四名衙役,共抬一板,上覆旧布,形似尸身。
见此,多有嫌晦嗨气者,又纷纷退了数步。
眾差役直抵城门,虽为公干,然依律无上头官书、特令,仍须受检。
守城官验过差头腰牌,知是衙门中人,又警向板上旧布,问道:“此乃何物?”
差头答日:“大人有所不知,今早驛站差驛官来报,称城外官道上有八百里加急驛马撞毙一倒霉行客,老爷命我等出城查办。”
“我等奉命沿官道搜寻,果见一癆病鬼倒毙道旁,气息已绝。此乃其自招灾厄,合该倒霉,这城外有诸路不行,他偏要闯走官道,却又这般不长眼。”
“这尸首不可一直暴露官道,吾等只得將尸身运回交差,待查清来歷,通知家属认领。若无人认,便送乱葬岗掩埋。”
守城官兵恍然,那守城官闻听是具尸体,亦嫌晦气,手一挥,即命手下兵卒掀布验看。
列於队前的李修安心道:“不会这般巧合,是那圆林和尚罢?”
溪明眉头一皱,心下亦升起不好的预感,目不转晴望向木板。
那兵卒掀开覆布,露出户首头颅,但见面容惨白,唇边凝血,颈项歪斜,不是圆林又是谁人?
二卒只警一眼,便覆布回报:“稟大人,確係撞毙之枉死鬼。”
守城官额首,挥手教放行。
溪明虽只仓促一警,岂会不识圆林?当即面现悲容,失声呼道“师父”,抢步上前,对著木板潜然泪下。
差役一,打量溪明喝问:“你是何人?认得他?他是你师父?”
溪明泪涌頜首,李修安亦迈步上前。
差头遂问道:“既是你等相识,可知他家中尚有何亲?”
李修安略一沉吟,答道:“据我所知,应无他人。”
官差又问道:“既如此,你二人可愿认领这尸首?”
溪明连连点头。
差头道:“既愿认领,且隨我至衙门画押,便可领回尸首。”
李修安道:“有劳引路。”遂隨差役入衙,籤押文书,领了圆林遗体。
那差头道:“虽不知你俩出家道人何以与他有旧,然这等无亲无故之户有人认领,倒也省去我等麻烦。差费便不与你计较了,速將尸首领去罢。”
平心而论,倒不是官差真有这般好心,而是官差检查尸首时,从他身上摸出一笔意外横財,这些钱財他等自然不会上报,私下全分了,既得了这般好处,便也不与他两人再计较。
李修安称谢,仍取三吊钱递上:“区区茶资,敬请笑纳。贫道有一事欲请教,不知可否解惑?”
差役欣然收钱,见他知趣,心情不错,便道:“哦?你有甚么想问的?若是甚么官府秘事或名家內情,吾劝你莫要多打听为妙。”
李修安摇首,指溪明道:“贫道无意於此。实不相瞒,此乃吾之师弟,昔年曾蒙匯林寺收留。然寺中生变,满城皆知。他有一挚友兼师兄,年岁相若,曾救他性命。师弟日夜掛念,欲报恩义。敢问差爷可知那些还俗僧眾,今在何处?”
差役了溪明一眼,笑道:“哦?竟有此事?若真如此,你这师弟倒是有情有义,运气亦佳,侥倖躲过一劫。然我等与那些劣僧非亲非故,怎知其下落?”
“不过常言道:树倒湖孙散。匯林寺既犯眾怒,纵未加刑,勒令还俗后亦不得留居里坊。你等若诚心寻人,不妨去外坊探问,尤可留意街边乞儿。若未天亡,或可觅得踪跡。
不瞒你说,前几月我至外坊拿贼,见几个乞儿遭人睡骂,斥其『又毒又禿』”,大抵便是那些和尚罢。”
李修安闻言心下已明,拱手称谢。
溪明面忧更甚,他已尝尽人间苦楚,实不忍空寧再蹈此境。
二人领尸出衙,李修安寻得一家棺铺,订下一具棺木,又出资僱人,请他等抬至城外安葬,並立碑石。
事毕,李修安欲携溪明同往外坊街市寻觅空寧。然溪明凝视棺中圆林惨状,暗嘆一声,畴曙道:“真人——·我欲为师父焚化纸钱,可否———”
李修安知其心境,毕竟有救命之恩,此举亦在情理之中。
他略作思,道:“既如此,你我暂別。待你焚纸已毕,可沿洛水东行,见一排垂柳。柳北有矮坡,坡后有道观名日玄元。你叩门入內,报我本名,可在观中等我。”
溪明闻言面现难色,犹豫道:“真人......那道观我......便不去了,只在柳下相候,不知可好?”
李修安见他神容,知他因圆林之死心绪又起波澜。
然事实上,李修安初观圆林面相时,已见他印堂晦暗,太阳穴泛青,双目突露凶光,便知他阳寿不久矣。
李修安轻嘆一声,欲待寻得空寧后再行开解,便点头道:“也罢,依你便是。”
说罢,遂留些钱,与溪明分別,独自前往外坊探寻空寧下落。
这里外坊等级森严,贫富殊异,街景与里坊大相逕庭。
此地几无楼阁高门,唯见小肆食铺,外悬旧匾,內设数桌。
更多的是挑担小贩,从饮食至竹木器用、陶瓷器物,无所不有。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虽不及里坊洁净繁华,却更添几分烟火人气。
外坊人烟稠密,但仅有三条集街,因而格外拥挤喧。李修安修道多年,招子明亮,所过之处无人可漏。然端的奇怪的是,三条长街走遍,竟未见半个乞儿。
这东都虽盛,犹逊长安。昔在长安,李修安尚见流弓,更可况还有差役提及乞写之事。
李修安心生蹊蹺,遂於川流不息的摊前坐下,要了碗冷淘,又多与数文,问那店主:“贫道向施主打听一事,吾欲寻一落魄之人,他或混跡弓群之中。然贫道走遍三街,何以未见一个乞儿?”
那摊主收了钱,嘶了一声,咂舌道:“?道长这一说,確是如此。我已多日不见那些乞儿。从前他等日日来摊前求食,向食客討钱。”
闻此,李修安愈奇,復问:“那为何今皆不见人影?”
店主摇头:“不瞒道长,那些乞儿许多是从恶寺出来的,人见人憎。他等不见了,我等欢喜尚且不及,谁管其去向?”
李修安沉吟道:“施主可记得,约有多久未见他们了?”
摊主漫不经心道:“约有三四日光景。”
李修安谢过,又询问另两街摊贩,所答皆大同小异。
李修安愈发疑惑不解,暗:若是一两个乞写不见了倒还好说,所有乞巧皆无辜消失,未免也太奇怪。
即便有外使来东都,与这外坊应该亦没有太大关係。
纵使真若见不得乞弓,即便官府清街,差役在街上捉人时亦当有动静,然事实並无此事。这其中必有蹊蹺。
李修安一时难解其结,忽忆起山神所言城隍威灵公,遂转往城隍庙,欲问本境城隍可知其中缘由。
却说古都东都城隍威灵公素有威名,这东都既是中原大邑,其城隍庙自然也建得气势恢宏,庄严肃穆。
李修安先过三间辕门,再经三间山门,穿过戏楼、石柱亭,方来至威灵殿前。只见大殿正中端坐威灵公金身塑像,果然威风凛凛,不怒自威。
李修安现了本相,上前施礼道:“贫道青阳来此,冒味相扰。受城外山君引荐,有事欲请教威灵公,不知可否现身一见?”
话音方落,那中央塑像骤放光华,自金光中步出一位神,正是本处城隍威灵公。但见他:头戴鎏金嵌宝冠,两翅朝天缀朱缨。
身著玄色龙袞袍,腰束犀角玉带明。
足踏乌云皂靴,面如重枣凝紫气,髯戟张似钢针。
一双环眼射电光,扫尽人间邪崇影。
端的是:香火千年承祀典,威灵显赫镇妖氛。
威灵公趋前恭敬还礼:“大仙於洛阳有再造之恩,功德无量,何须如此客气?真真折煞小神。不知大仙驾临,有失远迎,万望恕罪。”
李修安起手道:“尊神过誉。看来前次贫道来东都断却因果之事,尊神亦已知晓。”转念一想,那番动静连洛水之神都惊动了,这东都城隍岂有不知之理。
威灵公作揖道:“大仙不必多礼。不知欲问何事?小神若能效劳,定当竭力。但说无妨。”
李修安道:“既如此,贫道便直说了。此番重返东都,实为助一人报答恩义。他本是匯林寺僧眾,歷经磨难,机缘巧合入我五庄观..::.:”遂將前因后果细细道来。
威灵公听罢嘆道:“这少年恐非寻常,莫非是天仙临凡歷劫?
)
李修安摇首:“个中详情贫道亦不知晓,只听家师镇元子言他自有天命在身。”
威灵公肃然起敬:“原来真人是大仙高徒,失敬。请稍候,吾这便召日夜游神回殿,问其可知端详。”
李修安礼道:“有劳尊神。”
威灵公谦道:“不过举手之劳,大仙何足言谢。”
言毕闭目默诵神咒。顷刻间两股阴风捲入殿中,现出二神真形:
其一戴小纱帽,著白袍黑靴,长须虱髯,额印日轮,腰悬“日巡”牌,手持火焰鞭正是日游神。
另一个纱帽宽袍,气象雄阔,红髮青肤,怒目獠牙,额印月轮,腰掛“夜巡”牌,手执卷簿一一正是夜游神。
二神左右躬身齐道:“不知老爷相召,有何諭示?”
威灵公將李修安来意说明,二神俱肃然行礼。
威灵公问道:“你二人日夜巡城,近来可闻怪异之事?可知这满城乞巧去向?”
日游神稟道:“启稟老爷,古人云: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本无心。若论人间灾祸,大小诸事日日皆有。然妖邪作乱之象,实未得见。”
他略作思,又道:“若单论乞弓去向,卑职倒忆起一事:前些时日巡至外坊,见一乾瘦汉子引眾弓入一旧院。那坊正是安眾坊。听他等言语,那汉子与眾弓似皆出自匯林寺。然入院后半日,唯见乾瘦汉子独出。彼时卑职未察妖祸等异常,故未入內详查。”
李修安闻言眉:“那领头汉子可是唤作圆林?”
日游神细思片刻道:“確闻有人称他圆林师兄。”
李修安心下暗:果然圆林有所隱瞒。莫非又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前番在匯林寺外本欲深究,奈何溪明感念所谓救命之恩,一叶障目。
遂道:“多谢尊神。可惜圆林今晨已被驛马撞毙,魂归地府。待我亲往该坊查访。”
李修安知地府公务繁剧,人手匱乏,若非必要,实不愿相扰。
正欲拜辞,夜游神忽道:“听日游神所言,卑职亦想起一桩:前几夜巡城时,见五辆马车自安眾坊出,径直离城而去。恐那旧院已人去楼空。”
闻此,李修安疑道:“且不说东都夜间宵禁,城门紧闭,那些马车出城时竟无人查验么?”
夜游神答道:“大仙有所不知。东都繁华,商贾云集。除特別日子提前或延长宵禁,通常宵禁分冷热二等:春夏至亥时闭门,秋冬则戌时即闭。现今五月正属春夏,故城门晚关。”
“至於出城何以顺利,卑职亦不知详。然若持官府文书或特令,某些时候確可免检,守城官验过凭证即会放行。”
李修安沉吟片刻:“此事著实蹊蹺。不知大唐境內可禁人牙买卖?”
他疑心圆林或与人牙子勾结。
威灵公道:“当今圣上乃一代明主,甚是开明,大唐境內严令禁止人牙一职,唐律有规定:诸略人、略卖人为奴婢者,绞。是故人牙一职,国法不容。”
李修安道:“既如此,更显古怪。若真是暗行,贩卖人口,当选女子、壮丁为上,这些乞弓又有谁愿买?更何况还冒杀身之险,此理更加难通。”
说到此处,李修安愈觉困惑,暗:按理大唐境內明处当无妖邪。纵有如黑鸦道人之流潜藏暗处,但凡近来在东都现身,我皆可以望气寻真之法察其端倪。这也正是当年黑鸦道人半步不敢近长安之故一一他深知长安有高人镇守,易露行跡。
看来此事背后另有隱情,须当仔细查探方是。这番仇竟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却说李修安与溪明自圆林口中闻得匯林寺变故,得知寺中僧眾有罪者伏法,无罪者亦须还俗,且不得出城,便逕往东都城探听空寧下落。
李修安当著溪明的面掐诀变了副模样,仍作道士装扮,向他解释道:“不瞒你说,昔日那东都名家李氏,假託『仙祖』之名行不端之事。其口中所称“仙祖』,正是贫道。前番我下山断却因果,便是为此。李氏一夜倾覆,实与吾有关,与你並无任何干係。”
“这东都府尹等人皆识我面目,城中怕也流传著我的传闻。若以本相入城,难免惹来无谓纷扰,故需改换形貌。”
溪明闻言恍然大悟,不怪清风、明月此前说恩人乃是自己的祖亲,他那时以为是同姓华宗之故。
因入城后须多方打探,少不得出入各处、与人交道,为免横生枝节,李修安又生一念,变出两份度,携溪明堂堂正正由城门而入。
旧年李修安初至东都了却因果,尚不知僧道之正规度,亦可充作路引。
不多时,二人已至城外列队,等候守城官兵查验。
东都繁华,又为中原通衢之地,往来者眾。城门方启不足一个时辰,入城队伍已豌数里,由此足见东都之盛。
眾人正依次受检入城之际,忽见一差官头目自城外大步而来,扬声喝道:“让开,都让开些!”
眾人下意识闪避,引颈望去,只见那差官身后隨著四名衙役,共抬一板,上覆旧布,形似尸身。
见此,多有嫌晦嗨气者,又纷纷退了数步。
眾差役直抵城门,虽为公干,然依律无上头官书、特令,仍须受检。
守城官验过差头腰牌,知是衙门中人,又警向板上旧布,问道:“此乃何物?”
差头答日:“大人有所不知,今早驛站差驛官来报,称城外官道上有八百里加急驛马撞毙一倒霉行客,老爷命我等出城查办。”
“我等奉命沿官道搜寻,果见一癆病鬼倒毙道旁,气息已绝。此乃其自招灾厄,合该倒霉,这城外有诸路不行,他偏要闯走官道,却又这般不长眼。”
“这尸首不可一直暴露官道,吾等只得將尸身运回交差,待查清来歷,通知家属认领。若无人认,便送乱葬岗掩埋。”
守城官兵恍然,那守城官闻听是具尸体,亦嫌晦气,手一挥,即命手下兵卒掀布验看。
列於队前的李修安心道:“不会这般巧合,是那圆林和尚罢?”
溪明眉头一皱,心下亦升起不好的预感,目不转晴望向木板。
那兵卒掀开覆布,露出户首头颅,但见面容惨白,唇边凝血,颈项歪斜,不是圆林又是谁人?
二卒只警一眼,便覆布回报:“稟大人,確係撞毙之枉死鬼。”
守城官额首,挥手教放行。
溪明虽只仓促一警,岂会不识圆林?当即面现悲容,失声呼道“师父”,抢步上前,对著木板潜然泪下。
差役一,打量溪明喝问:“你是何人?认得他?他是你师父?”
溪明泪涌頜首,李修安亦迈步上前。
差头遂问道:“既是你等相识,可知他家中尚有何亲?”
李修安略一沉吟,答道:“据我所知,应无他人。”
官差又问道:“既如此,你二人可愿认领这尸首?”
溪明连连点头。
差头道:“既愿认领,且隨我至衙门画押,便可领回尸首。”
李修安道:“有劳引路。”遂隨差役入衙,籤押文书,领了圆林遗体。
那差头道:“虽不知你俩出家道人何以与他有旧,然这等无亲无故之户有人认领,倒也省去我等麻烦。差费便不与你计较了,速將尸首领去罢。”
平心而论,倒不是官差真有这般好心,而是官差检查尸首时,从他身上摸出一笔意外横財,这些钱財他等自然不会上报,私下全分了,既得了这般好处,便也不与他两人再计较。
李修安称谢,仍取三吊钱递上:“区区茶资,敬请笑纳。贫道有一事欲请教,不知可否解惑?”
差役欣然收钱,见他知趣,心情不错,便道:“哦?你有甚么想问的?若是甚么官府秘事或名家內情,吾劝你莫要多打听为妙。”
李修安摇首,指溪明道:“贫道无意於此。实不相瞒,此乃吾之师弟,昔年曾蒙匯林寺收留。然寺中生变,满城皆知。他有一挚友兼师兄,年岁相若,曾救他性命。师弟日夜掛念,欲报恩义。敢问差爷可知那些还俗僧眾,今在何处?”
差役了溪明一眼,笑道:“哦?竟有此事?若真如此,你这师弟倒是有情有义,运气亦佳,侥倖躲过一劫。然我等与那些劣僧非亲非故,怎知其下落?”
“不过常言道:树倒湖孙散。匯林寺既犯眾怒,纵未加刑,勒令还俗后亦不得留居里坊。你等若诚心寻人,不妨去外坊探问,尤可留意街边乞儿。若未天亡,或可觅得踪跡。
不瞒你说,前几月我至外坊拿贼,见几个乞儿遭人睡骂,斥其『又毒又禿』”,大抵便是那些和尚罢。”
李修安闻言心下已明,拱手称谢。
溪明面忧更甚,他已尝尽人间苦楚,实不忍空寧再蹈此境。
二人领尸出衙,李修安寻得一家棺铺,订下一具棺木,又出资僱人,请他等抬至城外安葬,並立碑石。
事毕,李修安欲携溪明同往外坊街市寻觅空寧。然溪明凝视棺中圆林惨状,暗嘆一声,畴曙道:“真人——·我欲为师父焚化纸钱,可否———”
李修安知其心境,毕竟有救命之恩,此举亦在情理之中。
他略作思,道:“既如此,你我暂別。待你焚纸已毕,可沿洛水东行,见一排垂柳。柳北有矮坡,坡后有道观名日玄元。你叩门入內,报我本名,可在观中等我。”
溪明闻言面现难色,犹豫道:“真人......那道观我......便不去了,只在柳下相候,不知可好?”
李修安见他神容,知他因圆林之死心绪又起波澜。
然事实上,李修安初观圆林面相时,已见他印堂晦暗,太阳穴泛青,双目突露凶光,便知他阳寿不久矣。
李修安轻嘆一声,欲待寻得空寧后再行开解,便点头道:“也罢,依你便是。”
说罢,遂留些钱,与溪明分別,独自前往外坊探寻空寧下落。
这里外坊等级森严,贫富殊异,街景与里坊大相逕庭。
此地几无楼阁高门,唯见小肆食铺,外悬旧匾,內设数桌。
更多的是挑担小贩,从饮食至竹木器用、陶瓷器物,无所不有。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虽不及里坊洁净繁华,却更添几分烟火人气。
外坊人烟稠密,但仅有三条集街,因而格外拥挤喧。李修安修道多年,招子明亮,所过之处无人可漏。然端的奇怪的是,三条长街走遍,竟未见半个乞儿。
这东都虽盛,犹逊长安。昔在长安,李修安尚见流弓,更可况还有差役提及乞写之事。
李修安心生蹊蹺,遂於川流不息的摊前坐下,要了碗冷淘,又多与数文,问那店主:“贫道向施主打听一事,吾欲寻一落魄之人,他或混跡弓群之中。然贫道走遍三街,何以未见一个乞儿?”
那摊主收了钱,嘶了一声,咂舌道:“?道长这一说,確是如此。我已多日不见那些乞儿。从前他等日日来摊前求食,向食客討钱。”
闻此,李修安愈奇,復问:“那为何今皆不见人影?”
店主摇头:“不瞒道长,那些乞儿许多是从恶寺出来的,人见人憎。他等不见了,我等欢喜尚且不及,谁管其去向?”
李修安沉吟道:“施主可记得,约有多久未见他们了?”
摊主漫不经心道:“约有三四日光景。”
李修安谢过,又询问另两街摊贩,所答皆大同小异。
李修安愈发疑惑不解,暗:若是一两个乞写不见了倒还好说,所有乞巧皆无辜消失,未免也太奇怪。
即便有外使来东都,与这外坊应该亦没有太大关係。
纵使真若见不得乞弓,即便官府清街,差役在街上捉人时亦当有动静,然事实並无此事。这其中必有蹊蹺。
李修安一时难解其结,忽忆起山神所言城隍威灵公,遂转往城隍庙,欲问本境城隍可知其中缘由。
却说古都东都城隍威灵公素有威名,这东都既是中原大邑,其城隍庙自然也建得气势恢宏,庄严肃穆。
李修安先过三间辕门,再经三间山门,穿过戏楼、石柱亭,方来至威灵殿前。只见大殿正中端坐威灵公金身塑像,果然威风凛凛,不怒自威。
李修安现了本相,上前施礼道:“贫道青阳来此,冒味相扰。受城外山君引荐,有事欲请教威灵公,不知可否现身一见?”
话音方落,那中央塑像骤放光华,自金光中步出一位神,正是本处城隍威灵公。但见他:头戴鎏金嵌宝冠,两翅朝天缀朱缨。
身著玄色龙袞袍,腰束犀角玉带明。
足踏乌云皂靴,面如重枣凝紫气,髯戟张似钢针。
一双环眼射电光,扫尽人间邪崇影。
端的是:香火千年承祀典,威灵显赫镇妖氛。
威灵公趋前恭敬还礼:“大仙於洛阳有再造之恩,功德无量,何须如此客气?真真折煞小神。不知大仙驾临,有失远迎,万望恕罪。”
李修安起手道:“尊神过誉。看来前次贫道来东都断却因果之事,尊神亦已知晓。”转念一想,那番动静连洛水之神都惊动了,这东都城隍岂有不知之理。
威灵公作揖道:“大仙不必多礼。不知欲问何事?小神若能效劳,定当竭力。但说无妨。”
李修安道:“既如此,贫道便直说了。此番重返东都,实为助一人报答恩义。他本是匯林寺僧眾,歷经磨难,机缘巧合入我五庄观..::.:”遂將前因后果细细道来。
威灵公听罢嘆道:“这少年恐非寻常,莫非是天仙临凡歷劫?
)
李修安摇首:“个中详情贫道亦不知晓,只听家师镇元子言他自有天命在身。”
威灵公肃然起敬:“原来真人是大仙高徒,失敬。请稍候,吾这便召日夜游神回殿,问其可知端详。”
李修安礼道:“有劳尊神。”
威灵公谦道:“不过举手之劳,大仙何足言谢。”
言毕闭目默诵神咒。顷刻间两股阴风捲入殿中,现出二神真形:
其一戴小纱帽,著白袍黑靴,长须虱髯,额印日轮,腰悬“日巡”牌,手持火焰鞭正是日游神。
另一个纱帽宽袍,气象雄阔,红髮青肤,怒目獠牙,额印月轮,腰掛“夜巡”牌,手执卷簿一一正是夜游神。
二神左右躬身齐道:“不知老爷相召,有何諭示?”
威灵公將李修安来意说明,二神俱肃然行礼。
威灵公问道:“你二人日夜巡城,近来可闻怪异之事?可知这满城乞巧去向?”
日游神稟道:“启稟老爷,古人云: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本无心。若论人间灾祸,大小诸事日日皆有。然妖邪作乱之象,实未得见。”
他略作思,又道:“若单论乞弓去向,卑职倒忆起一事:前些时日巡至外坊,见一乾瘦汉子引眾弓入一旧院。那坊正是安眾坊。听他等言语,那汉子与眾弓似皆出自匯林寺。然入院后半日,唯见乾瘦汉子独出。彼时卑职未察妖祸等异常,故未入內详查。”
李修安闻言眉:“那领头汉子可是唤作圆林?”
日游神细思片刻道:“確闻有人称他圆林师兄。”
李修安心下暗:果然圆林有所隱瞒。莫非又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前番在匯林寺外本欲深究,奈何溪明感念所谓救命之恩,一叶障目。
遂道:“多谢尊神。可惜圆林今晨已被驛马撞毙,魂归地府。待我亲往该坊查访。”
李修安知地府公务繁剧,人手匱乏,若非必要,实不愿相扰。
正欲拜辞,夜游神忽道:“听日游神所言,卑职亦想起一桩:前几夜巡城时,见五辆马车自安眾坊出,径直离城而去。恐那旧院已人去楼空。”
闻此,李修安疑道:“且不说东都夜间宵禁,城门紧闭,那些马车出城时竟无人查验么?”
夜游神答道:“大仙有所不知。东都繁华,商贾云集。除特別日子提前或延长宵禁,通常宵禁分冷热二等:春夏至亥时闭门,秋冬则戌时即闭。现今五月正属春夏,故城门晚关。”
“至於出城何以顺利,卑职亦不知详。然若持官府文书或特令,某些时候確可免检,守城官验过凭证即会放行。”
李修安沉吟片刻:“此事著实蹊蹺。不知大唐境內可禁人牙买卖?”
他疑心圆林或与人牙子勾结。
威灵公道:“当今圣上乃一代明主,甚是开明,大唐境內严令禁止人牙一职,唐律有规定:诸略人、略卖人为奴婢者,绞。是故人牙一职,国法不容。”
李修安道:“既如此,更显古怪。若真是暗行,贩卖人口,当选女子、壮丁为上,这些乞弓又有谁愿买?更何况还冒杀身之险,此理更加难通。”
说到此处,李修安愈觉困惑,暗:按理大唐境內明处当无妖邪。纵有如黑鸦道人之流潜藏暗处,但凡近来在东都现身,我皆可以望气寻真之法察其端倪。这也正是当年黑鸦道人半步不敢近长安之故一一他深知长安有高人镇守,易露行跡。
看来此事背后另有隱情,须当仔细查探方是。这番仇竟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