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你们对齐公子的厉害一无所知
杨阶傻眼了。
他几乎是立刻便明白了皇帝的想法。
皇帝提议让定国公出任江南总督,握住江南兵权,这是江南集团几乎不可能接受的。
他们不会有造反的心思,但是如果是定国公这样显然跟他们江南集团不对付的人接管了江南兵权,那他们的走私、贸易等等事情,都要受到严重的影响。
当初朱完的故事便又要重演。
更关键的是,现在卫王正在江南搅风搅雨,如果这时候,再把定国公扔过去,江南的底说不定都得被这一老一少掀开了来。
故而,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了天德帝的提议。
但没想到,天德帝顺坡下驴,同意了他的反对,接着却又扔出来对南京巡抚的任命。
这时候,杨阶能做什么?
继续反对?
朝堂是可以博弈,皇帝也的确不能乱来,但都是有底线有原则的。
天德帝可远不是那等傀儡皇帝,先前卖了你的面子让俞翰文继续担任江南总督,现在他要让陆十安出任南京巡抚,你敢不懂事儿?
接连两个任命都被政事堂驳回,你政事堂是想干什么?
这天下竟是谁人所有?这江南莫非已不是王土?
在这一刻,杨阶才终于恍然大悟。
感情陛下从一开始就算准了他们会在江南总督的任命上反对,定国公出现在这儿,压根就是一场戏,一个鱼饵,但偏偏他们只能去咬这个鱼饵。
因为,如果他们不咬,陛下大可顺势让定国公出任江南总督,那比一个陆十安赚得还更多。
想到这儿,杨阶感慨一声老皇帝的手腕,心头一叹,开口道:“陛下之决断甚是英明。陆十安正当年纪,又曾任兵部侍郎,熟知兵事,在这个时候,出任南京巡抚,对安定人心,治理倭寇,都有大用,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他两个暗地里跟江南集团勾结颇深的政事堂相公诧异地看着杨阶,有种【下官正欲死战,首相何故先降】的错愕。
但毕竟是能混入政事堂,即使他们脑子转得没那么快,还没明白这里面的门道,也不会傻愣愣地直接开口去反驳。
天德帝满意地收回目光,又看向自己的两个儿子,“齐王、楚王,你们有何意见?”
齐王抢先开口,“父皇圣明烛照,儿臣十分赞同。”
楚王迈步出列,站在两边队列的正中,一板一眼地行了礼,缓缓道:“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解非常之局,行非常之法,陆十安身在江南,又本为江南人士,知晓内情,更熟兵事,只需快马传信,便可走马上任,实为绝佳人选。父皇之英明,令儿臣叹服。”
听见楚王这长篇大论,齐王忍不住瘪了瘪嘴,心头暗道,真是显着你了!
天德帝呵呵一笑,“既然都没有异议,那这两个位置就这么定了,还剩下一个苏州知府的位置。你们两个,也议一议吧?”
楚王微微低下头,依旧并未抢先。
而提前从独孤先生那儿拿到了“考题”的齐王当即道:“父皇,儿臣以为,既然南京巡抚任用了知兵的陆十安,苏州知府,便可以文为主,文武相济,方得长远。更何况,苏州锦绣,本就文华远扬,若无饱学之士贤达之人,恐难令地方士绅百姓归心。”
他深深一拜,“儿臣举荐,翰林院侍读学士高远志,出任苏州知府。”
政事堂的韩相公当即道:“陛下,臣以为不妥。高翰林的确是饱学之士,但其人自中举以来,从未有过任职地方之经验。如今苏州罹遭大难,人心惶惶,局面复杂而多变,高翰林恐力有未逮。臣举荐国子监祭酒许继业,其人亦是饱学鸿儒,文名天下皆知,更胜高远志,而且曾任三年知县,两年知州,熟知地方事务,可定苏州大局。”
他说这么多,说这么正义凛然,实则就因为一个原因:
高远志是陛下夹带里的人,而许继业则是忠实的楚王党。
在南京巡抚已经被陛下用手段定下来之后,若是要命的苏州也被拿下,铁板一块的江南可能真的就被陛下完全渗透进去了。
但听了他的话,天德帝却并没有表态,而是看着楚王,“楚王,你的意见呢?”
楚王缓缓出列,依旧板板正正地行了礼,“回父皇,儿臣赞同齐王弟所言,高翰林的确是更合适的人选。”
听了这话,先前开口的韩相公一愣,方才那种【我等正欲死战,殿下何故先降】感觉又强烈了起来。
但杨阶确实眉头微挑,若有所思地看了楚王一眼,而后眼底闪过一丝欣慰和认同。
御座上,听了楚王的话,天德帝哈哈一笑,“既然你二人都意见一致,那就这么定了,中枢一并拟旨吧。”
说完,他又看向齐王和楚王,不住点头,“很好,朕的皇子,也都成长了,朕心甚慰,着赐楚王、齐王,黄金千两,珍珠十斛,锦缎百匹,朝会上殿论政,以示嘉奖。”
齐王和楚王连忙出列谢恩。
“好了,事情定了,朕也乏了,都下去吧,中枢自去安排,明日早朝宣告群臣。”
听见这话,定国公欲言又止,但最终低头不语,跟着众人一起出了御书房。
站在夜色之中,老头在心头暗叹了一声。
卫王在江南打生打死,好处却全给这两位占了。
哎!
“你们说,此番咱们殿下立了这么大的功,陛下会给什么赏赐?”
卫王府中,有三个人正围着一张坐榻上案几,一口酒一口肉地聊着。
那个昼夜疾驰,带着卫王密奏送抵京城的信使,在补了会儿觉,洗了个澡之后,也被乔三拉起来,疲惫地靠在榻上,捏着酒杯,懒洋洋地道:“齐公子说了,如果赏赐殿下金银,就勉强能接受;如果赏赐殿下政治待遇,我也不知道这词儿啥意思,那就是很不好的。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都不赏赐。”
乔三听得一愣,一旁的一个文士也更是眉头皱起。
乔三道:“古十二,你是不是听错了?或者你说反了?”
汉子摇头,“我反正就是这么听的,绝对没错。至于原因,回头你自己去问齐公子吧。”
一旁的文士哼了一声,“殿下立下殊功,给赏赐反而不好,不给赏赐倒是好事,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汉子瞥了这位曾经十分尊重的秦先生一眼,心头暗道:算了,你对齐公子的本事一无所知,我不怪你。
然后他看着乔三,“还有个事儿,齐公子让我交代你。等齐王请你谈话的时候,你要嚣张一点,口气大一点,狮子大开口,表露出要把江南搅它个翻天覆地的姿态,尽量从齐王手里多拿好处,具体要拿什么,你自己看着办。”
“楚王找你谈,你就态度谦卑,依旧和之前的态度一样,一定要明确告诉他,殿下此番在江南行事,态度依旧没变。”
“办完了这些,你就在京中慢慢拓展情报线人这些,等待殿下回归。”
乔三听得一愣一愣的,“不是,我写信跟你们说了的啊,先前我按照殿下和齐公子的吩咐,回到京城,虽然最后的确见到了齐王和楚王,但那可真没少费功夫啊!齐王和楚王什么身份,不至于说亲自来请我吧?”
一旁的中年文士彻底听不下去了,看着乔三,“这就是你说的殿下费尽心思才寻到的才高八斗的人才?怎么跟个满口胡话的神棍一样啊?他是不是对朝堂一无所知啊?”
这话一出,乔三还好,古十二瞬间坐不住了,现在的齐政就是他们心中的神。
老子不计较你跟着殿下这么多年没啥屁用的事情就算好的了,你现在居然诋毁起齐公子来了!
正当他要发火的时候,门房匆匆前来,看着乔三,“三爷,齐王府来人了,说齐王殿下,请您过府一叙。”
乔三一愣,中年文士也傻眼了。
古十二冷哼一声,“算不准才叫神棍,算准了就叫神仙!你们懂不懂什么叫神仙人物啊?”
(本章完)
杨阶傻眼了。
他几乎是立刻便明白了皇帝的想法。
皇帝提议让定国公出任江南总督,握住江南兵权,这是江南集团几乎不可能接受的。
他们不会有造反的心思,但是如果是定国公这样显然跟他们江南集团不对付的人接管了江南兵权,那他们的走私、贸易等等事情,都要受到严重的影响。
当初朱完的故事便又要重演。
更关键的是,现在卫王正在江南搅风搅雨,如果这时候,再把定国公扔过去,江南的底说不定都得被这一老一少掀开了来。
故而,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了天德帝的提议。
但没想到,天德帝顺坡下驴,同意了他的反对,接着却又扔出来对南京巡抚的任命。
这时候,杨阶能做什么?
继续反对?
朝堂是可以博弈,皇帝也的确不能乱来,但都是有底线有原则的。
天德帝可远不是那等傀儡皇帝,先前卖了你的面子让俞翰文继续担任江南总督,现在他要让陆十安出任南京巡抚,你敢不懂事儿?
接连两个任命都被政事堂驳回,你政事堂是想干什么?
这天下竟是谁人所有?这江南莫非已不是王土?
在这一刻,杨阶才终于恍然大悟。
感情陛下从一开始就算准了他们会在江南总督的任命上反对,定国公出现在这儿,压根就是一场戏,一个鱼饵,但偏偏他们只能去咬这个鱼饵。
因为,如果他们不咬,陛下大可顺势让定国公出任江南总督,那比一个陆十安赚得还更多。
想到这儿,杨阶感慨一声老皇帝的手腕,心头一叹,开口道:“陛下之决断甚是英明。陆十安正当年纪,又曾任兵部侍郎,熟知兵事,在这个时候,出任南京巡抚,对安定人心,治理倭寇,都有大用,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他两个暗地里跟江南集团勾结颇深的政事堂相公诧异地看着杨阶,有种【下官正欲死战,首相何故先降】的错愕。
但毕竟是能混入政事堂,即使他们脑子转得没那么快,还没明白这里面的门道,也不会傻愣愣地直接开口去反驳。
天德帝满意地收回目光,又看向自己的两个儿子,“齐王、楚王,你们有何意见?”
齐王抢先开口,“父皇圣明烛照,儿臣十分赞同。”
楚王迈步出列,站在两边队列的正中,一板一眼地行了礼,缓缓道:“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解非常之局,行非常之法,陆十安身在江南,又本为江南人士,知晓内情,更熟兵事,只需快马传信,便可走马上任,实为绝佳人选。父皇之英明,令儿臣叹服。”
听见楚王这长篇大论,齐王忍不住瘪了瘪嘴,心头暗道,真是显着你了!
天德帝呵呵一笑,“既然都没有异议,那这两个位置就这么定了,还剩下一个苏州知府的位置。你们两个,也议一议吧?”
楚王微微低下头,依旧并未抢先。
而提前从独孤先生那儿拿到了“考题”的齐王当即道:“父皇,儿臣以为,既然南京巡抚任用了知兵的陆十安,苏州知府,便可以文为主,文武相济,方得长远。更何况,苏州锦绣,本就文华远扬,若无饱学之士贤达之人,恐难令地方士绅百姓归心。”
他深深一拜,“儿臣举荐,翰林院侍读学士高远志,出任苏州知府。”
政事堂的韩相公当即道:“陛下,臣以为不妥。高翰林的确是饱学之士,但其人自中举以来,从未有过任职地方之经验。如今苏州罹遭大难,人心惶惶,局面复杂而多变,高翰林恐力有未逮。臣举荐国子监祭酒许继业,其人亦是饱学鸿儒,文名天下皆知,更胜高远志,而且曾任三年知县,两年知州,熟知地方事务,可定苏州大局。”
他说这么多,说这么正义凛然,实则就因为一个原因:
高远志是陛下夹带里的人,而许继业则是忠实的楚王党。
在南京巡抚已经被陛下用手段定下来之后,若是要命的苏州也被拿下,铁板一块的江南可能真的就被陛下完全渗透进去了。
但听了他的话,天德帝却并没有表态,而是看着楚王,“楚王,你的意见呢?”
楚王缓缓出列,依旧板板正正地行了礼,“回父皇,儿臣赞同齐王弟所言,高翰林的确是更合适的人选。”
听了这话,先前开口的韩相公一愣,方才那种【我等正欲死战,殿下何故先降】感觉又强烈了起来。
但杨阶确实眉头微挑,若有所思地看了楚王一眼,而后眼底闪过一丝欣慰和认同。
御座上,听了楚王的话,天德帝哈哈一笑,“既然你二人都意见一致,那就这么定了,中枢一并拟旨吧。”
说完,他又看向齐王和楚王,不住点头,“很好,朕的皇子,也都成长了,朕心甚慰,着赐楚王、齐王,黄金千两,珍珠十斛,锦缎百匹,朝会上殿论政,以示嘉奖。”
齐王和楚王连忙出列谢恩。
“好了,事情定了,朕也乏了,都下去吧,中枢自去安排,明日早朝宣告群臣。”
听见这话,定国公欲言又止,但最终低头不语,跟着众人一起出了御书房。
站在夜色之中,老头在心头暗叹了一声。
卫王在江南打生打死,好处却全给这两位占了。
哎!
“你们说,此番咱们殿下立了这么大的功,陛下会给什么赏赐?”
卫王府中,有三个人正围着一张坐榻上案几,一口酒一口肉地聊着。
那个昼夜疾驰,带着卫王密奏送抵京城的信使,在补了会儿觉,洗了个澡之后,也被乔三拉起来,疲惫地靠在榻上,捏着酒杯,懒洋洋地道:“齐公子说了,如果赏赐殿下金银,就勉强能接受;如果赏赐殿下政治待遇,我也不知道这词儿啥意思,那就是很不好的。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都不赏赐。”
乔三听得一愣,一旁的一个文士也更是眉头皱起。
乔三道:“古十二,你是不是听错了?或者你说反了?”
汉子摇头,“我反正就是这么听的,绝对没错。至于原因,回头你自己去问齐公子吧。”
一旁的文士哼了一声,“殿下立下殊功,给赏赐反而不好,不给赏赐倒是好事,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汉子瞥了这位曾经十分尊重的秦先生一眼,心头暗道:算了,你对齐公子的本事一无所知,我不怪你。
然后他看着乔三,“还有个事儿,齐公子让我交代你。等齐王请你谈话的时候,你要嚣张一点,口气大一点,狮子大开口,表露出要把江南搅它个翻天覆地的姿态,尽量从齐王手里多拿好处,具体要拿什么,你自己看着办。”
“楚王找你谈,你就态度谦卑,依旧和之前的态度一样,一定要明确告诉他,殿下此番在江南行事,态度依旧没变。”
“办完了这些,你就在京中慢慢拓展情报线人这些,等待殿下回归。”
乔三听得一愣一愣的,“不是,我写信跟你们说了的啊,先前我按照殿下和齐公子的吩咐,回到京城,虽然最后的确见到了齐王和楚王,但那可真没少费功夫啊!齐王和楚王什么身份,不至于说亲自来请我吧?”
一旁的中年文士彻底听不下去了,看着乔三,“这就是你说的殿下费尽心思才寻到的才高八斗的人才?怎么跟个满口胡话的神棍一样啊?他是不是对朝堂一无所知啊?”
这话一出,乔三还好,古十二瞬间坐不住了,现在的齐政就是他们心中的神。
老子不计较你跟着殿下这么多年没啥屁用的事情就算好的了,你现在居然诋毁起齐公子来了!
正当他要发火的时候,门房匆匆前来,看着乔三,“三爷,齐王府来人了,说齐王殿下,请您过府一叙。”
乔三一愣,中年文士也傻眼了。
古十二冷哼一声,“算不准才叫神棍,算准了就叫神仙!你们懂不懂什么叫神仙人物啊?”
(本章完)